重庆妇科 http://www.haorlw.com 全媒体记者张宝训秦卫飞通讯员蒋姮 几番风雨洗征程,回眸但见满眼春。 按下利川市党建工作“回放键”,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面前,还是城乡经济发展成绩的背后,处处凝聚着党建工作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党建工作就推进到哪里。近年来,利川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活动载体,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实现新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根植“红色基因”。 党建引领擦亮产业发展“底色” “要不是村里鼓励我种大黄,我可能还是个无业流民……”利川市元堡乡洛阳村村民向征林逢人就说。 前些年,向征林吃过饭后就会到村里四处闲转,村委会大楼是他出去的必经之路。每次路过村委会,村干部总要拦住他拉家常,劝他发展产业种大黄。 耐不住村干部的软磨硬泡,向征林种了2亩大黄。村里免费为他提供2亩地的种苗,请专家上门指导,积极申请奖补政策。 2018年,向征林就尝到了种大黄的甜头,当年收入1.5万元。 向征林的蜕变,仅是该市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谋道镇党委、政府依托长坪片区优质大米主导产业,整合9个村组建了长坪片区大党委,探索出一条以产业大党委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忠路镇双寨村二组村民胡守军养兰花养出名堂,一年收入几十万元。村党支部牵线搭桥,胡守军回村成立了兰花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5户村民种植兰花。 ……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靠基层党建牵住“牛鼻子”。 红色,依旧是产业发展的底色。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变成战斗的堡垒,一个个共产党员便是一面面鲜红的旗帜。 577支“尖刀班”保持攻坚态势,21.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利川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后选派483支驻村工作队1009名驻村工作队员,工作重心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 疫情防控期间,利川市成立9个临时党支部、154个临时党小组,2000多名市直党员、干部到村(社区)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经过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大战大考,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极大发挥。 筑巢栖凤打造人才聚集“洼地” 天气转凉,苏马荡“红色驿站”内,依然“生意火爆”,前来看书读报的“候鸟”络绎不绝。 以“红色驿站”为中心,苏马荡网聚了一批“候鸟”人才,吸引他们为利川的发展出力。 连日来,“候鸟”颜明泓的漫画火了。他用10幅漫画,极具创意地介绍了凉爽的苏马荡,推介凉城利川。 成都人郑国华,2014年开始在苏马荡写作,出版发行了《苏马荡的那片云天》《天下第一杉》等11本书近300万字。 自2016年起,每年夏天,“候鸟”杨兰都会和家人一起来苏马荡避暑度假。拥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杨兰发挥余热,利用空闲时间免费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 不只苏马荡,放眼利川,“候鸟”群体已成为利川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力量。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原产科主任肖梅、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樱桃专家黄贞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董春旺、湖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乔宇……这些人成为“新利川人”,在凉城利川建功立业。 利川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方略,依托凉爽宜人的气候资源,借势实施“候鸟”人才工程,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将旅居的“候鸟”变“暂住客”为“智囊团”。 目前,利川市建立“候鸟”人才工作站10个,1359名“候鸟”人才纳入信息数据库。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除了实施“候鸟”人才工作,近年来,利川市围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心工作,创新机制,推行“暖心行动”“筑巢引凤”等行动,多措并举营造用才“强磁场”。 利川市出台利川市“聚力脱贫·引凤归巢”行动实施方案,选派党政人才106人、引进能人志士45人、启用村级后备干部133人,累计公开招聘185名优秀青年到村任职。 与此同时,利川市探索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的校地合作模式,常州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园等10多个创业创新项目在利川落地生根。其中,武陵山康养学院建设正酣,将成为利川市第一所高校。 用人更要管好人。利川市一以贯之坚持“严”的主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推行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2016年以来,利川市调整干部2900余人次,其中提拔556人次、重用304人次,提醒、约谈、通报干部1140名。 探索机制用好基层治理“钥匙” 夜幕降临,利川城区榨木社区五、七、八组会亮起一盏盏路灯,原本漆黑的村庄沐浴在一片灯火中,为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属于城乡接合部,人们晚上只能摸黑出行,与不远处灯火辉煌的街市形成鲜明对比。没有路灯,不仅出行不便,还隐藏着交通和治安隐患。 利川市委政法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委编办组成“尖刀班”,进驻榨木社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市委编办在“大党委”联席会议中主动认领,筹集资金,安装43盏路灯,解决了1500余名居民的夜间出行困难。 将工作触角伸向最基层,与群众贴得更近。共产党员,便是延伸的“神经末梢”。 利川市从联系包保单位中选派68名党员干部,与313名社区工作人员组成20个社区治理“尖刀班”,完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为全市6350名报到党员定岗定责。 路通了,灯亮了,矛盾解决了,小区更美了……正如石子入水,泛起一层层涟漪,报到党员就是这一颗颗石子,进社区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为社区带来诸多变化。 城区推动“红色物业”建设,78个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探索建立小区自管委员会,指导建立“红色驿站”29个,老旧小区撕掉“脏乱差”标签,变成花香氤氲、管理规范的宜居之地。 今年以来,利川市用好党建引领这把基层治理的“金钥匙”,要求下沉党员到报到社区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参加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共建活动等,为民办好实事。 报到党员聚焦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截至目前,已成功化解难题1200余个。党员还结合部门职能职责和自身专业特长,让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党员接单,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15支、提供志愿服务2340余次。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未来5年,利川市在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带领下,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笃志前行,奋力书写利川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文章来源:恩施日报) 文章来源:恩施日报![]()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