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设计一件获得市场成功的产品,应该依靠逻辑还是灵感? 一些刚入行的设计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设计能力体现在“创意”上。的确,我们看到现在最容易“出圈”的爆款,往往是一些最容易被人们视觉捕捉到的“巧思”:猫爪杯、变形家具、挂壁CD机,无一不是能让人惊呼出“还能这样玩儿!”的作品。 然而,仔细探究成功市场化的产品背后,其实是大量表面之下的工作。这些工作可能是无比枯燥的,但一定是非常扎实的,需要设计师对整个产业链和消费环境不断钻研和理解。 著名工业设计师杨明洁就说过,ー个产品从概念到最终量产的过程中,狭义上的设计工作只占到20%,其余的80%时间是在不断的协调、沟通、修改、管理当中度过的。成本、エ艺、材料、结构、市场等等因素交织,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最终经历万难才能完成一件量产品。 著名工业设计师杨明洁 在诸多的细分市场中,厨电或许是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市场之一。纵观厨电的发展史,我们很难看到在其他领域中那样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想,而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一次次的技术改良和性能提升。 01.设计美学的技术革命 杨明洁的思考来自于对工业化时代背景和工业设计的观察。他注意到,工业设计的演变与历史上的工业化浪潮息息相关。随着技术发展,材料与工艺的创新会导致新的设计语言诞生。 比如,用于在战时保护伤员腿部的合成板夹具,被伊姆斯夫妇用于家居的设计,从此全球诞生了一系列经典的合成板家居。 经典的伊姆斯椅系列设计图片来源https://eames.com/ 伊姆斯在1961年刊登的广告预言100年后这些椅子仍会流传 德国肖特原本用于天文望远镜镜面基材的微晶玻璃,在60年代被肖特引入厨房作为灶具面板材料,从此风靡世界。 肖特赛兰®发明了第一片黑色微晶玻璃灶具面板,并在1971年首次向市场推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肖特自行开发了无数种灶面色彩。这是厨电外观个性化的开端。 现在的微晶玻璃已经可以实现丰富的表面设计和透明度定制。 在与德国嘉格纳家电的合作项目中,杨明洁发现要实现家电面板外观的大面积平整度,对面板的选料与厚度的要求,以及冲压折弯的工艺复杂度非常高,可以做到如此高表面精度的企业并不多。 杨明洁设计作品,德国GAGGENAU的黑森林,2019。图:YANGDESIGN 因此,工业文明时代的美学标准背后,其实是ー场技术革命。机器造物、工业化生产需要标准化的模式来实现快速普及。简约的线条比起手工艺时代的复杂纹样和造型就有了更高的效率,同时也意味着更恰当的材料和更高超的工艺,由此为用户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 02.材料探索法则 好的设计通常意味着极高的品质和对材料适用性的极致追求。在肖特赛兰®工业设计对话中,老板电器穿心研究院院长张银锋也阐述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产品开发中最大的矛盾体就是成本和创新,这个平衡是很难实现的,而材料和成本往往直接相关。” “作为工业设计师,我们在不断地尝试新的材料,这是一个反复推演的过程。” 第一条探索的路径是材料替代,最终实现的价值是降低成本或提高性能。张银锋举例:“比如我们自主开发的热固性材料替代锌合金,它有金属一样的硬度,成本大概降低了一半。” 有成功就有失败。老板电器曾经尝试将陶瓷材料应用在旋钮上,来替代铝合金和锌合金。虽然整体设计非常亮眼,但最终因为成本的原因没有大批量生产。 第二条路径是整合应用上下游供应链中发生的创新,因此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多方合作一起判断哪些新材料是有趋势性的。 比如岩板,一开始是室内设计中使用的材料,后来玻璃厂将岩板和玻璃整合,在冰箱这个品类推行,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趋势。 微晶玻璃也是一大趋势。张银锋认为,微晶玻璃比传统钢化玻璃更具独特的魅力,而且应用领域也不局限于灶面,任何需要高耐热性的应用都值得工业设计师去探索。 张银锋与肖特赛兰®中国市场总监邓正凯共同探讨材料趋势 张银锋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产品不是艺术品,而是流通商品,商品是解决消费者实实在在的问题的。“比如我们要提高灶具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那么就要以此为出发点去做设计。为了达到效果,使用特定的材料是必然的。” 杨明洁工作室墙上的设计箴言。图:YANGDESIGN 这些鞭辟入里的见解来自于工业设计大咖们在德国肖特赛兰®设计师对话中的精彩发言。在特种玻璃材料的先驱品牌肖特赛兰®走过半个世纪之际,肖特专家邀请了著名工业设计师杨明洁先生与老板电器创新研究院院长张银锋先生,共同探讨材料在未来厨电产品中的设计与应用。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