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是干什么的 https://www.td010.com 半夜的铃声格外刺耳,电话里女儿的啜泣声,让原本就神经敏感的老母亲触电般从床上弹起。 原来,上大学的女儿交了男朋友,或许是异地的缘故吧,男孩子对女儿各种不放心,各种控制...... 还好,事情尚未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静静地,倾听着电话那头女儿的哭诉: 周末跟舍友出去吃饭、逛街要跟男友请示;玩的晚一点回宿舍要给男友报备; 否则男朋友就会像追命三郎一样,不停的发视频,打电话,各种“围追堵截”。 面对长成大姑娘了的女儿,我不能直接教她该怎样跟异性相处,或者教她怎样选择恋人。毕竟这是她的人生课题,需要她去不断学习和摸索。 但是,作为妈妈,当前我需要跟她探讨一个课题:越界的关系会走向何处? 01迟到的探讨 亲爱的女儿,你恋爱了,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这说明我的女儿长大了,有女性魅力了。 但看到你被情所伤,我很内疚,其实妈妈早该让你明白:任何一段让人感觉“舒服”的关系,都是有“界限”的。 人类学家爱德华将人和人的关系由近到疏区分为:亲密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而亲密距离就包括我们最看重的爱情,亲情和友情。然而孩子,你知道吗?往往越亲密的关系,它的界限却越模糊。 如果一段亲密关系让我们感觉压抑、窒息,那很可能是我们的爱人,亲人或友人严重入侵了我们的边界。 就像心理学家曾奇峰曾所说: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02爱情界限|心有灵犀,泰然处之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这样一句话: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相互靠得太近,便会觉得刺痛,互相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孩子,在爱情或婚姻中保持合适的距离非常重要。让你痛苦的感情必定缺乏清晰的边界。 就像你的恋人因为害怕失去,恨不得时刻与你黏在一起,但表现出来的控制,也许并不能称之为“爱”。 这只是依赖,一种迷恋性的依赖。事实上,这种依恋关系通常都伴随着未被解决的心理问题。 当你拨开表层的亲密去看内部,恋爱中的两个人很大可能属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但这不是爱情,这只是借由恋爱来满足自己早年未被养育者满足,而现在自己又没能力解决的心理需求罢了。 女儿,真正的爱情不是恐惧失去,而是因为对方的快乐而快乐;更不是强加干涉,而是心甘情愿给对方空间,让ta能更好地做自己。 清晰的边界感才是成熟恋爱和婚姻的标志,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保留自己的原则、个性和生活方式。 所以,孩子,在爱情中,请把自己和恋人都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心有灵犀,泰然处之。 而且爱对方前请务必先好好爱自己。 03亲情界限|远而不疏,近而不入 这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距离,但不要疏远;关系亲近但不要破坏界限。 对于血缘亲情间的相处,我想“远而不疏”是种能力,“近而不入”是种智慧。 但是,女儿,在大家庭背景下的亲情中,要做到维护清晰的自我边界,其实并不容易。 你还记得,我们一起看过的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吗?她被父母和哥嫂严重压榨,全家人的吃喝拉撒都寄托在她一个人身上。 父亲病了找她要钱,哥哥买房找她要钱,侄子转学还找她要钱。最后她生生被逼成了别人眼中靠着美貌敛财的“捞女”。 樊胜美不是甘愿要做家里的“顶梁柱”“救世主”去追求存在感,而是全家人都不断用所谓的“孝顺”绑架她,剥削她。 而她也被“洗脑”了般的认为,全家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并将自己的命运和全家人紧紧栓在一起。最终,她因为不能守住自己丝毫的界限,跌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 说起“孝顺”,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孩子,你要记住,真正的“孝顺”从来都是“孝”而不“顺”。 只有做到“孝”而不“顺”才能在亲情中维护自己清晰的边界。 也就是说,我们要对父母好,竭尽所能的给予他们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陪伴,但我们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而不是一味的顺从父母的心意,听从父母的安排。 生活中很多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幌子,事无巨细的插手子女的生活。 如,小到孩子报兴趣班,大到孩子高考选择专业,毕业了留在哪个城市发展,再到子女小家庭的经营,很多父母都想自己说了算。 对子女来说,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边界入侵,这样的父母满足和维护的不过是自己“说了算”的权威和自恋。 事事听从父母意见的子女,不是“孝顺”,是“愚孝”。 而一个愚孝的人,不但守不住自己的边界,将来很可能也守不住自己小家庭的边界。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中国高发的婆媳矛盾。 《曾奇峰的心理课》一书中写过: “中国的婆媳矛盾是由权力的争夺引起的。” 婆婆在儿媳的家里争夺做女主人的权力,本身就是一种越界。因为对于一个小家庭来说,只能有一个女主人,并且家庭事物只能由她说了算。 而引发婆媳争权斗争的导火索,归根到底是在“愚孝”的男身上。因为这个从来维护不了自己边界的男人同样也维护不了配偶的边界。 说起“孝”,其实我想说的是,它不由控制而来,也不由道德绑架而来,它是由养育中无条件的接纳、陪伴和爱而来。因为,将来孩子对待父母的方式定是自己曾被对待的方式。 04友情界限|疏不间亲,不与私事 女儿,经常听你谈起自己的闺蜜,妈妈知道你们之间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友情啊,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缕暖阳,是我们亲密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存在。 生活中,有很多夫妻夫妻即使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也会没有沟通和交流,但他们往往能与朋友或者一面之缘的路人相谈甚欢。 但我们仍需要知道,再亲密的闺蜜或朋友之间也是需要有界限意识的。 作家三毛曾说: “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很熟,结果反生隔离。” 还记得《我的前半生》中的一对闺蜜唐晶和罗子君吗?没有界限感的友谊,让唐晶在面对罗子君的过于索求时,不懂得拒绝。从罗子君遭受丈夫背叛开始,唐晶就操心罗子君大大小小的事。 罗子君发现自己的美容卡被妈妈刷完,就用唐晶的;鞋子被挤坏了,就打电话给唐晶,让绕路来接自己;被赶出家门,就住在唐晶家里…… 哪怕在离婚之后,唐晶也可以毫无界限地帮助罗子君,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动用任何资源。如果自己不能亲力亲为,那就让男朋友贺函代劳。 在多次的接触中,贺函和罗子君互生情愫,唐晶和贺涵十年之久的感情烟消云散。 过去诸葛亮讲“疏不间亲”,抛开他那会的君臣语境,这话也就是提醒着我们,无论多么亲密的伙伴,比较起朋友的家事和私生活,我们都是“疏”的那一方。再好的友情,也要留有余地。 也许懂得拒绝和有边界感的友谊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女儿,在你看过的《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中,心理学家武志红写道: “界限意识,即我不入侵你的空间,你也别想入侵我的空间,在我没有允许的情况下,你不能使用‘我的’东西。” 我想这样的边界意识适合任何一种关系,包括我们亲密关系中的爱情,亲情,友情。 这样的边界意识就是一种力量,但有时候我们容易把它视为无情,因为我们往往也会把软弱和退让当做善良。 于是,我们以为的善良,结果却让对方越来敢于突破我们的界限。 建立心理边界并不是自私,而是让“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 所以,女儿,不论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我们都要有界限意识,不但维护自己的边界,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边界。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